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升朝!”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参见郕王!”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朱祁钰微微颔,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以下为六人履历”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过程漫长而无聊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文臣的专用程序。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道。“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不过没等到朱祁钰开口命他主持廷推,却反而等来了一个不之客。只见武臣序列当中走出一人,手里捧着一本奏疏,上前道。“臣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丰城侯李贤有本上奏。”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升朝!”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参见郕王!”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朱祁钰微微颔,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以下为六人履历”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过程漫长而无聊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文臣的专用程序。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道。“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不过没等到朱祁钰开口命他主持廷推,却反而等来了一个不之客。只见武臣序列当中走出一人,手里捧着一本奏疏,上前道。“臣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丰城侯李贤有本上奏。”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升朝!”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参见郕王!”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朱祁钰微微颔,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以下为六人履历”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过程漫长而无聊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文臣的专用程序。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道。“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不过没等到朱祁钰开口命他主持廷推,却反而等来了一个不之客。只见武臣序列当中走出一人,手里捧着一本奏疏,上前道。“臣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丰城侯李贤有本上奏。”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升朝!”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参见郕王!”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朱祁钰微微颔,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以下为六人履历”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过程漫长而无聊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文臣的专用程序。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道。“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不过没等到朱祁钰开口命他主持廷推,却反而等来了一个不之客。只见武臣序列当中走出一人,手里捧着一本奏疏,上前道。“臣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丰城侯李贤有本上奏。”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升朝!”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参见郕王!”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朱祁钰微微颔,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以下为六人履历”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过程漫长而无聊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文臣的专用程序。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道。“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不过没等到朱祁钰开口命他主持廷推,却反而等来了一个不之客。只见武臣序列当中走出一人,手里捧着一本奏疏,上前道。“臣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丰城侯李贤有本上奏。”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升朝!”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参见郕王!”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朱祁钰微微颔,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以下为六人履历”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过程漫长而无聊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文臣的专用程序。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道。“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不过没等到朱祁钰开口命他主持廷推,却反而等来了一个不之客。只见武臣序列当中走出一人,手里捧着一本奏疏,上前道。“臣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丰城侯李贤有本上奏。”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升朝!”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参见郕王!”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朱祁钰微微颔,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以下为六人履历”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过程漫长而无聊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文臣的专用程序。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道。“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不过没等到朱祁钰开口命他主持廷推,却反而等来了一个不之客。只见武臣序列当中走出一人,手里捧着一本奏疏,上前道。“臣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丰城侯李贤有本上奏。”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升朝!”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参见郕王!”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朱祁钰微微颔,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以下为六人履历”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过程漫长而无聊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文臣的专用程序。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道。“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不过没等到朱祁钰开口命他主持廷推,却反而等来了一个不之客。只见武臣序列当中走出一人,手里捧着一本奏疏,上前道。“臣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丰城侯李贤有本上奏。”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文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在京的文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文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升朝!”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参见郕王!”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朱祁钰微微颔,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以下为六人履历”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文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文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过程漫长而无聊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文臣的专用程序。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文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文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文臣参与推选即可。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文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文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道。“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不过没等到朱祁钰开口命他主持廷推,却反而等来了一个不之客。只见武臣序列当中走出一人,手里捧着一本奏疏,上前道。“臣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丰城侯李贤有本上奏。”
简介关于四少家世显赫的甜美娇妻他是权势滔天的a国王子,人称四少,国内动荡,他惨遭敌人算计,身负重伤,被身为医学世家继承人的她所救,从此,他赖上了她,满心满眼都是她老婆,我绝对没有红颜知己,你是我的初恋,是我唯一的一次心动!夜晚男人抱着国色天香的老婆轻哄!那好吧,既然没有红颜知己,你来说说可以娶二房,三房,四五六房怎么回事??女孩一脸傲娇的与男人对视着问!这是谁想违反法律,一夫多妻制已经废除,他不知道吗??男人温润如玉,轻轻摩挲女孩的顶,宠溺道!...
简介关于原神盘点大慈树王,纳西妲哭了(前面七十章是枫丹剧情,大慈树王的剧情从第七十章开始)神秘的盘点系统降临提瓦特。播枫丹主线剧情罪人舞步旋,全员泪崩。温迪有这样艺术才华的人就算拯救了整个世界,也毫不奇怪吧?钟离对于整个枫丹的历史来说,芙宁娜是值得被认可的正义之神。雷电将军我认可她,此等意志,可谓已臻神境。纳西妲你我都知道,她是聪明到可以扭转世界命运的人呀。...
作品简介顾北穿越成了漫威的毒液,并且获得诸天穿越系统。 来到海贼王世界附身艾斯,获得强烧烧果实能力。 来到斗破世界附身萧炎,获得无敌成长属性的弄火诀。 来...
云浅,华夏鬼医传人,医死人,肉白骨!一朝穿越,被废丹田,取心头血,夺她星辰圣体!云浅誓,势必要亲手斩杀那对狗男女!御神兽,炼神丹,绘神符,炼神器!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可偏偏有不怕死的凑上前来小浅浅,滚否?滚!傲娇妖帝扑上来,被云浅一脚踹翻我是让你滚!...
天刀魔神秦阳修为达到半步主宰,可痛失爱妻,冒着极大风险,他毅然动用轮回圣钟回到了少年时期。漂亮师姐成为护卫,极品富家千金成为侍女,强盛丹宗的丹女求着成为丫鬟。清纯圣女,娇媚魔女,帝国公主,精灵女皇,一个个倾国倾城的美人也纷纷缠着秦阳。秦阳一颗心却全在自己认定的妻子身上。可知道秦阳因为她死冒着极大风险重生归来,秦阳认定的妻子却强逼着他纳妾,收通房丫头。秦阳好为难!...
诡意莫名这部小说以陈末王妍和桐桐为主角。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你相信世上有鬼魂或灵异事件存在吗?对于这个问题,答案因人而异。但请想象一下,若这文字出自一个已逝之人之手,你又会作何感受?更重要的是,若你偶然读到了这些字句,请务必牢记,不要因为一时的好奇而去探寻我所提及的神秘之地。任何搜索的尝试都可能导致你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痛苦不堪。切记之!...